原创 请收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体育」出品

他是前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

国家级健将!

曾代表国家出战过十九个地区的

国际赛事,

获得多个世界公开赛冠军!

他为什么“喜欢羽毛球那种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训练的劲头”?

他为什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疫情期间如何坚持锻炼?

本期节目官微带你走近贸大体育部,

冠军课教师,

吕轶!

1

缘起:

以“球”换“球”,

新硎初试

“相传,1873年,英国公爵在庄园招待客人,惜天公不作美,雨水积了满地,客人们只得退回大厅。此时,有人提议游玩从印度传来的新运动“浦那”来打发时间,客人们玩了觉得甚是有趣,便传播开来。后来,人们以庄园名称“巴德明顿(Badminton)”来称呼这项运动,在华语地区,人们以球具名来称呼这项运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羽毛球’”

被问及可否介绍一下羽毛球这项运动时,吕轶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羽毛球的赛制经过几次变革,现在分为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及混双,共5个单项,所有单项都是21分三局两胜制。每局双方打到20平手后,一方领先2分即算该局获胜,但比分并非无限延长,先取得30分的一方获胜。”

若是只看吕轶这幅对羽毛球了如指掌的样子,或许没有人能想象到,他最开始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小小年纪的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篮球界新星,十岁时便成为了“北京市最佳得分手”,说是篮球天才也不为过。“我从来没想过要自己会走上羽毛球运动员这一条路,这完全是机缘巧合” 吕轶笑着道。当时,吕轶的篮球教练和羽毛球启蒙教练是好友,在一次篮球训练课上,小吕轶被羽毛球教练选上了。在母亲的劝说下,他答应去接触羽毛球试试,他与羽毛球教练定下赌约,若他能打败教练,就让他回去练篮球。于是他以打败教练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训练。时光一晃就是四年,当时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可以在赛场上和教练对抗的少年,但那场赛事的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即使少年赢了,他也早已习惯了握拍挥拍。像是阴差阳错,却又如宿命般地必然,“既然回不去了,那就把羽毛球坚持下去吧!”这个少年最终告别了篮球,在羽毛球场上开始新的征程。

最初的他,是孤独而迷惘的。当时的球场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北京只有几个地方能够练习羽毛球,吕轶待在训练场的那一片小小天地里,眼里只有教练和队友们。直到那年的北京市市运会,在与选手们的切磋中,他第一次意识到,与他一样致力于把自己锤炼成星星的人比他想象的还要多。那一次,吕轶夺得了男子单打第一名,双打第二名,自信心大涨之外也让吕轶对羽毛球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起,吕轶真正坚定了自己想要成为羽毛球选手的决心。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即使看不清前路,吕轶也依然乐在其中,既然选择了,他便不带怨言地向前奔跑着,奔向自己的梦想。

2

信念:

坚持不懈,

奋勇拼搏

“我很喜欢羽毛球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的劲头,我很享受在赛场上的感觉,无论胜负”,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秉持坚韧的毅力,在2002年一月,吕轶通过了中国青年队集训选拔,正式进入国家二队。国家队里每日重复的超负荷训练加上全国尖子们间紧张的氛围感,无形的压力在训练场上弥漫。即便如此,吕轶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国家一二队加起来只有22人,压力当然大,但是放弃就代表着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既然都走到这里了,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慢慢地,队员之间熟络了起来,吕轶也适应了国家队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队友林丹,吕轶的语气里透露出一丝尊敬:“我跟林丹一个宿舍,虽然他非常知名,但是我没有因为这个感到有什么压力。日常生活里,他很平易近人,只有在队内比赛的时候,我们以对手相待,我才会因为他的气场感到有压力。和他在一个队里,我觉得很荣幸,他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吕轶的职业生涯里参加过很多场大型国际赛事,面对赛前的压力,吕轶说道:“赛前想缓解压力其实很难,因为只要是对比赛有求胜欲望的选手都会紧张,所以我在比赛开始后,会在场上通过呐喊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气势,积极地调动身体以进入比赛状态。”吕轶绝不言弃的精神在赛场上尤能得以体现。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大师赛上,他战胜了国际羽坛四大天王之一的彼得·盖德。即使当时吕轶有着主场优势,但是他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彼得·盖德。听着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为对手的呼喊声,常人的心理防线或许早已被攻破,但吕轶并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信念,不给对手留一丝余地。随着比赛双方比分不断地交错上升,观众席逐渐注意到了这匹来自中国的黑马,他渐渐清晰地听到越来越多的加油助威向他涌来。最终吕轶成功击败了彼得·盖德,赢得了观众的及对手的尊重。

成长的路上总会泛起波澜,刮起刺骨的逆风。在球场上,胜负乃兵家常事,吕轶也曾经因为压力在比赛中失误。在中国公开赛16进8上,面对着羽坛四大天王之一的陶菲克,吕轶难掩紧张和兴奋,比赛进行到第三局,吕轶错过了时机,失去了最佳得分点,最终以20比22惜败。吕轶坦言,输了比赛肯定会有挫败感,唯一的调整方法就是继续拼命地练习。瓶颈期同理,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在国家一队训练期间,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吕轶状态十分不佳,在所有训练都与队友相同的情况下,吕轶却在各项测试和队内赛中垫底。教练提出让他休息以调整状态,吕轶却毫无犹豫地选择加练。“如果不坚持训练,就永远过不了瓶颈期,不过的话,就永远达不到另一个高度”,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吕轶这颗星星不断挥洒努力与拼搏的汗水,成功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中。“作为一个羽毛球选手,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因为在赛场上,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知道结果是什么。我也曾经试过以14比20落后,当时大家都觉得没戏了,可是我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赢,抱着这种信念感,我一分一分追上去,最终赢得了比赛。”有过荣耀,无惧低谷,正是靠着绝不言弃的精神,吕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3

沉淀:

封刀挂剑,

初心不改

彼时的少年站在运动员职业道路的尽头,回首过去,一路崎岖早已繁花盛开。此时的吕轶做出了一个决定:成为大学羽毛球老师。退役以后绝大部分运动员都会转型为教练,培养下一代的运动尖子。吕轶也曾这样考虑过,毕竟运动队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换一身衣服,回到同一个地方,这样的转型并不困难。但是吕轶想走出来,到其他环境看看。就如从篮球来到羽毛球一样,他一直是当初那个勇敢跳出舒适圈的少年。他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让更多人认识羽毛球的使命感。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吕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青年成长路上的明灯,成为羽毛球的传道士。所以他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任羽毛球教师,把自己的经验之谈传给更多人,让没有体育基础的学生爱上体育,爱上羽毛球,让运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调节剂。“成为一位老师之后,我从主观思想上就有变化,从前我只考虑自己,现在我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为学生考虑。即使是同一个问题,我也会耐心地详细讲解一遍又一遍。” 吕轶的每一个眼神,都浸透了对学生们的期待与感慨。被问及当了老师后,胜负欲是否有减退,吕轶坦言自己现在依然很追求胜利,“我得让我的孩子们赢,带着校队的孩子们赢,对于那些不用参加比赛的孩子,我也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的胜负欲,让他们不和别人比,就和自己比,不断地提高自己”。吕轶希望自己“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精神能够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人生中的难关。

“体育部不止羽毛球一个项目,我们学校的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运动技巧,而是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和意愿,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缓解学习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总有人不舍昼夜燃烧自我,总有人栉风沐雨负重前行,吕轶一刻不敢忘记他身上背负的责任与义务。他认为言传不如身教,陪伴运动是最好的上课方式,在他的课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跑圈,一起打羽毛球,在不同时期教授不同的技术,丰富方法后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吕轶在教学生涯中不是没有遇到过难关,只是运动员时期养成的意志力,让他比起垂头丧气,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吕轶从来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奋斗者、进取者,即便他放下球拍握起了笔杆,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他仍然勇于尝试,毅于坚持。“锲而不舍,绝不言弃”的精神,存在于吕轶的血脉中,雕刻在他的脊梁里。

作为一位退役选手,吕轶为中国羽毛球队感到荣誉和自豪,他笑称并不担心中国羽毛球队的未来,他认为中国羽毛球能够延续前辈们在世界领域上打下的辉煌战绩。“我希望社会上,不只是中国社会,而是国际社会里都能够有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羽毛球,支持这个运动项目。现在训练上客观的条件保障已经很好了,我们要提高公众对羽毛球的关注度,中国人民支持羽毛球这个项目,也就等于支持中国羽毛球队。”作为一名老师,吕轶希望每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为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4

坚持:

疫情期间,

锻炼依旧

吕轶从未停止过奔跑,他一直期待着前方道路上会出现的惊喜,以坚忍不拔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即使在疫情期间,吕轶仍然坚持每周一次基础力量训练,一次有氧训练,在碎片时间训练核心力量。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球场碰碰球,不让自己与羽毛球生疏。吕轶建议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也可以保持锻炼,若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家里先练些基础的羽毛球动作,了解了动作的关键点后不断练习,把正确的动作变成习惯动作。

“羽毛球对我来说是始终鞭策自己的一个动力源,我希望羽毛球能够调节和缓解学生们的压力,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我也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在羽毛球方面让更多人受益。同时,我也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知识领域里不只有羽毛球,丰富自己。”

附:吕轶老师比赛的精彩视频

文字:孙颖 王峥

原标题:《我是吕轶!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是哪年|世界杯2022年|托马越南世界杯越南风采展示站|tomavi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