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对,如果像韩国的孙兴慜这样能够在欧冠赛场上成为大腿的球员能来上一打——借用伊布的那句名言,中国足协主席和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上坐着的哪怕是我奶奶,国足照样横扫亚洲没商量。就好像20年前中国足协照样骚操作不断,国足却能杀入世界杯。无他,够强耳。
或许有人要说,提高球员水平这件事,难道还需要特别强调吗?遗憾的是,可能还真的需要强调一下。
众所周知,足球运动员能力提升的路径也并不复杂:提高训练质量;增加实战机会;甚至努力推动留洋。但多年来,中国足协在联赛上操作不断,这方面却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
训练上,中国足球长期以来依然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不要说基础训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连引进国外优秀教练的动作都是三三两两不成规模和体系。不要说日本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编纂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训练大纲,甚至连越南都已经与欧洲职业化强队设立了青训学院——而我们的所谓青训学院和足球学校似乎只是相关人士敛财收费的噱头而已,俱乐部梯队建设充斥着“临时工”和“糊弄鬼”,比较突出一点的人才基本上还是依赖于传统的体育局青训体系。
实战上,青少年球员比赛机会的缺乏也是持续了二三十年的老大难问题。理论上说,青少年球员时期是需要大量比赛机会“喂”出来的,欧洲同龄人往往每周都有正式比赛可踢。即便是在美国这样并不以足球基础著称的国家,青少年的基层比赛往往也拥有极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正式持证的教练,打不完的巡回赛,以及全国统一的联赛认证和组织工作。但中国球员不仅缺乏比赛机会,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一线青训教练实际上是排斥比赛的。
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竞赛体系建设千头万绪,那在看起来最容易操作的留洋方面呢?不好意思,依然是个零。中国足协在职业化了三十年后,才终于意识到中国球员留洋是需要组织支持的,而这种支持还只是组织推荐这样极其低成本和低效的做法。
亚洲最早走上留洋道路的日本足球,从一开始背后就有着雄厚的金元做后盾。第一位留洋的日本球员三浦知良身后就拥有大量的赞助做支撑,而我们最为成功的留洋球员也只能自己打拼。中国足球宁愿在外援和归化上一掷千金,也不愿意设立留洋补贴基金,为优秀球员挑战国际水准解决哪怕一点点后顾之忧。
结果,原本还可以在欧洲顶级赛场偶露峥嵘的杨晨、孙继海没有了,中国最优秀的球员武磊在西班牙乙级联赛都拿不到多少出场机会。比起隔壁日韩球员一到周末就能在多场顶级联赛中进球的盛况,中国足球的落伍显得如此直白和凄凉……
文/湖北日报记者 郭晓明
图/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